剑灵力士和剑士哪个好用

adminadmin 游戏任务 2024-08-07 96 0

原创

龙门大佛的面相跟武则天的脸有关系吗?

任见

目录:

一,遗训与偶像

二,汉化卢舍那

三,佛教被阉割

四,集权的标本

一,遗训与偶像

假若佛教是一条河,在它的源头,是没有造像和偶像崇拜的。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原意,是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虽然释迦牟尼本人未能免俗,称自己为最高种姓的一分子,但他对婆罗门的背叛是明确的。

释迦牟尼生前不许偶像崇拜,遗训中重要的内容也是“不立偶像”。因此在在印度佛教史上,直到公元一世纪都是没有偶像的。

公元前二百年左右的阿育王时代,印度寺院有佛座和雕塑了。但佛座上是空的。可能他们想搞个偶像,怕违背了释迦牟尼的遗训,或者觉得他们的偶像太神圣了,怕描绘、塑造不好给亵渎了。总之,没有。

最早的佛像当然是释迦牟尼的。不在寺内,不在莲花座上,在钱币上。发现在今天的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一处古犍陀罗国遗址。

这枚古钱币上的释迦牟尼像,穿着希腊衣服,样子也是希腊风味,像的周围是希腊字母拼写成的“佛陀”字样。还有发掘出来的貌似古希腊人形象的早期佛像,骨瘦如柴、头有光轮的苦行僧。

展开全文

这样的情形至少说明,佛教向西传播了,并且变味了。

这个很好理解,古希腊人是喜欢造像的。古希腊神祇众多,并且诸神都是有艺术造像的。古希腊人中信奉佛教的,为了崇拜,反而背离佛教老祖宗释迦牟尼的遗训了。

中国新疆拜城的克孜尔千佛洞,修建于公元二至三世纪之间,佛的造像真正出现了。

“中国西域”的人比希腊人更喜欢“具象化”,好像一种宗教抽象化了他们没有着落似的,他们得向同胞们指出:“呶,这个就是某某佛,这个就是某某佛,趴下,拜吧,伙计!”

具象化是较低层级的知识传播的特征。小学和初中的知识都是具象的,读到大学、研究生就不再具象了。

早期西域佛像是什么样子的?西方人样子的,专业人士称其为“雅利安人”模样,高鼻子,薄嘴唇,大下巴。这个已经有克孜尔千佛洞的早期造像佐证。

古代新疆土著居民是蒙古利亚人,东方厚嘴唇。他们没有按照自己的模样塑造佛像,而是按照西方人的模样来塑造,这说明,在“阳关”之西,古人更认同佛教的“外来”性,“舶来”性。

厘清佛教造像的以上脉络,是任见先生要论证其后“佛教东渐”过程中的“汉族化”,佛教东土造像的“汉人化”。

佛教在阳关之西,经历了漫长的预热和生长过程,东进以后,跟汉族地区的文化嫁接得非常不错。

中华民族比古希腊人更喜欢膜拜泥胎,更喜欢“具象”的东西,君不见有的深山里一棵怪树、一块奇石、一个水坑甚至半拉碾盘前面就跪倒了一大片众生吗。

佛教逐渐中国化的同时,佛教造像逐渐汉人化。年深月久,谁也不觉得奇怪。有人就坑和泥,向善男信女们解释说佛教的祖宗们有“千万化身”,算是一种貌似文化的解读吧。

其实,质疑佛教造像汉人样貌的人少之又少,一般都觉得没有什么不妥,或者根本想不到这个问题。再说,佛教都汉化了,造像不汉化,合适吗!

汉化是逐渐的,也是清晰的,从敦煌石窟,到云冈石窟,再到龙门石窟,三大步跨栏的过程明白可见。

二,汉化卢舍那

龙门石窟的代表雕像卢舍那被汉化得最为彻底,鼻梁变低了,耳轮巨大了,汉族人心目中的“福相”出现了。实际上,卢舍那不姓卢,籍贯也决不在洛阳。

有人津津乐道,说洛阳龙门的卢舍那雕像是按照唐代女人武则天的样貌弄成的。任见先生不想抬杠,但还是要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

卢舍那坐落在奉先寺。

有人不理解,那个大龛为什么叫奉先寺。原来是有寺在前面的,寺内的僧人负责祭扫寺后巨龛里的雕像,就这么简单。

奉先寺系唐高宗李治为其父发愿建造的,他一上台就开始干了。

当时,武则天是李治的秘密情妇不错,但贞观二十三年即公元649年李治即位时小武被送进感业寺做尼姑,永徽二年即公元651年八月,小武入宫,作为一般宫女,服侍王皇后,直到永徽六年即公元655年武则天害死王皇后和萧淑妃,自己上位,前后过去了六年时间。

武则天什么模样,没有照片留在世上,但史籍记载,其女儿太平公主“酷似”其母。

太平公主长啥样?太平公主前额宽广,颧骨突出,面孔呈倒三角形,脑中计策特多,一翻眼就是一个。

武则天认为女儿外貌和性格“皆类于己”,因而特别宠爱、特别厚待太平。查一下武则天给太平公主的封邑户数和其他远远超过亲王的待遇就知晓端底了。

“前额宽广,颧骨突出,面孔呈倒三角形” ,是太平公主的脸相,也是她妈武则天的脸相——这是武则天自己落实过的事儿。

卢舍那大佛“前额宽广,颧骨突出,面孔呈倒三角形”吗?非也。

而且,六年,是个重要的时间跨度。

难道六年前开始雕凿佛像,设计图样的时候,最高领导人说照着感业寺某个尼姑的样貌干,并命令设计人员排着队去感业寺看武尼姑的脸型身段?

难道在武则天上位之前的六年时间里,最高领导人命令雕凿指挥部一干人等去照着宫内排第三位的武大姐的脸型身段设计造像?

你觉得李治会这么做,任见先生则坚持认为其可能性为零。

别说六年前开始设计时已经有了卢舍那的汉人化样图,便是六年时间过去,已经雕凿得差不多了,再行修改,修改成武则天的“倒三角形”脸,也已很难了矣。

你若是雕凿指挥长,你觉得干了六年已然成型的雕像很好修改吗?

剑灵力士和剑士哪个好用

超级巨大的造像工程,一开始的勘察地形、设计图纸定然十分周详,人物相貌定然都预先画成了,也向皇上报批了。否则,在整体石山上凿建佛像,一边凿一边改,那是戏耍,弄不成的。

卢舍那不男不女的相貌,本身就是“中国佛”的“非性别” 、“无性别”特征的突出体现,这是其设计和建造者最大的成功之处。

结论是,作为石质雕像,卢舍那佛的样貌与“倒三角形”脸的武则天没有关系。

那么,武氏为奉先寺捐款是怎么回事?

武氏在洛阳专权时,卢舍那佛已是撂在那里二十二年的烂尾工程。一直烂尾非常不美,武氏又因为面首关系整天装着信佛,便带头捐款支持,在京的公务员们响应,卢舍那佛龛与奉先寺院得以最后完成。

任见先生说武氏因为面首关系整天装着信佛是有根据的。

武氏想让面首畅行无阻地出入后宫,没有理由啊,太平公主深知其母,献计让其面首做和尚,主持白马寺工作并主持后宫佛像的建造工作。这样,很便利了。这样,武氏能不“信佛”吗?

武氏心里是不是信佛,你查一下漫长无尽的“武氏杀人录”便知端底。

卢舍那不是按照武氏的样貌雕凿的,为什么有人虚构武则天与卢舍那的关系呢?有个曼妙的汉语词汇叫做“移花接木”,思考一下吧。

三,佛教被阉割

在佛教的起源地尼泊尔及印度,早期的寺院都是“圆”的,中间是座塔,信徒们居住在周围,绕着修行。

佛教进入东土,高贵啊,要住高档居所。中国什么居所高档?四合院。

中国的寺院都是四合院样式的,多进样式的。四合院什么意思?集权和等级啊。

上世纪八十年代任见先生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去胡同里玩,常常看到“天棚鱼缸石榴树”的历史老景儿,这便是老北京常常夸耀的四合院里的陈设和情趣。

四合院像是一个Box,为什么要造这个Box,因为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在一座全封闭式四合院里四世同堂,其乐融融。据说只有在那样的境界里,才知道什么叫天伦之乐,以及什么叫大隐隐于市。

山西的乔家大院占地八千七百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八百多平方米,包含六个大院,十九个小院,三百一十三间房屋。外观上,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其他民宅相连,是座城堡式的建筑。它的四周就是全封闭的高墙。其外墙高逾八米,你绕着那深灰色的砖墙走一圈,就会发现,整个建筑群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没有开一扇窗户!

中国有许多古旧大院,它们除了建筑四平八稳的特点之外,无一例外地,全都是封闭式的等级式的建筑群落。

中国遗留的衙署、王府,都是四合院结构;《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也应该是座风花雪月的大四合院的模样;故宫,其实也是四合院的翻版与扩张,那不过是供皇帝居住的超大规模的四合院而已。

四合院的墙,严丝合缝,均不向外开窗,即或有一扇两扇采光的窗户,也很高,很小;于是,门是全院唯一的对外通道,通常都不宽阔。如果是较大的门,也要在门上,再开一小门出入。

四合院内的天地不仅在空间概念上是有限的,在情感概念上也同样。

四合院的上房是老太爷居住的,居高临下,其他房屋一概匍匐于下。

对于异体的排斥,对于外人的戒备,对于等级的尊崇,对于长辈的驯服,便是“院中人”的特征。

当然,“院中人”常常小心眼而缺乏大气,对围墙之外的一切,那种拒绝感,那种警惧感,那种不信任感,也就是自然而然的反应了。

缺乏平等,缺乏流动,生活空间的狭小使人的视野受到限制,终年生活在等级之中,因循守旧,老人统治,人情社会,道德主义,也就是自然而然的性质了。

以四合院为例,来观察它身上包含的民族思维与民族性格的某些取向,是否可以从中找出闭关锁国政策的深层原因呢?

即若今天,中国的大城市,交通拥堵,整治无果,大院、超大院过多,再弄几个保安死死把起门来,也不能不说是交通难以畅达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合院反映了“一劳永逸”的苟安思想,“一袭千载”的传承需要,“惟我独尊”的封闭性和“内敛自固”的防守性。

不过,历朝历代都在防,防,防,到头来还是防不胜防!

住在这种封闭的院落里,只有天井那么大小的活动空间,世世代代“坐井观天”下来,你能指望院中人生出冒险、探索、冲决、开拓的勇气吗?

四合院也见证中华民族是一个安于已成而非企望开拓的民族,或者说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它不想“走出去”敛取外财,只想在里面享受等级大福。

剑灵力士和剑士哪个好用

佛教是集权和等级的吗?不是。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正是为了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等级制度。

佛教的基本教义建立在苦、集、灭、道“四谛” 的理论基石之上。任见先生诠释一下:人生一切皆苦, 苦根在人一身, 灭苦到达涅槃, 苦修走向净化。

修行要修到什么程度?明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进入“常、乐、我、净”的无量佛国。

通俗化的讲经者,诠释佛教教义为“三大法印”,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再来诠释一下,万物均无永恒,万物均无实体,因而“生”无意义,要摆脱七苦八难,进入极乐世界,灵魂则得以安宁。

世界变幻莫测,人生飘渺无定,世俗的一切都是虚无的,应当厌弃的,惟有佛国乐土,才是真正的归宿。

对任何人来讲,均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就是平等。

四合院里有平等吗?没有。

佛走进东土,住进四合院一样的寺庙,实际上是被按进集权窠臼了。

在集权本质和等级内涵之下,佛教“平等、普度”的宗旨已被抛弃了。

四,集权的标本

龙门奉先寺内的造像,计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二供养人。

佛卢舍那最大,其坐高为17.14米,其余弟子——迦叶、阿难,文殊、普贤,多闻、增长,金刚力士,虽为立姿,高度却依次递减,菩萨高13.25米,天王高10.50米,力士高9.75米,二供养人最为矮小,仅有6米。

你看出来了,高下差别判然不同,尊卑等级显而易见。

群雕设计、雕工处理方面的等级差别也十分突出。

主尊有头光、身光层层扩散,胸前的衣纹也是对称的半圆以烘托面部——中心的中心。两旁依次下列的人物,其神情、动作也无不对本尊卢舍那做出各种各样的呼应,尤其是文殊、普贤这对菩萨,面部略嫌呆板,身姿也略输僵硬,这是为了突出主尊卢舍那。

一龛之内,人物群体主次分明、等级森严。

如此布局,在佛经中是找不到根据的,佛祖释迦牟尼与他的弟子的关系也只是师徒关系,师傅比徒弟地位高,也不是高到了了不得的地步。

因为佛教的本谛是“平等”的,无论是乞丐还是国王,是贩夫还是走卒,一样地沉浮在无边“苦海”中,一样地需要“回头是岸”。

等级森严、主次分明、尊卑有序、高下有别的“奉先寺格局”,注脚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中国的社会性上。

“奉先寺格局”与宗法专制下的集权社会处处相契、重重相合,是中国集权制度的一个绝妙的缩影。

奉先寺是一个世俗的“家庭”。 居中是家长,左右是儿子,往下是妻妾、家丁、护院、奴仆。

奉先寺是一个世俗的“朝廷”。 真命天子高高在上,恭侍两侧的是一老一少左右丞相,迦叶饱经风霜、老成持重,阿难温驯文静、朴实谦逊。

文殊、普贤着艳服,佩宝饰,自然是皇后、嫔妃。多闻、增长神貌严峻、披挂铠甲、手托宝塔、脚踩夜叉,二力士目眦尽裂、赤膊上阵、其状咄咄、其势汹汹,则是几位勇猛威武的将士,随时准备为朝廷效力,为皇上捐躯。

集权宗法的内核——家长制、等级制等等特征在奉先寺内是何等地充分而又突出!

奉先寺浓厚的世俗家庭气息、集权王朝色彩与佛教“出家”、“绝世”的精义、要旨是水火不容、相逆相背的。

退到可见更宽更大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开阔地,就会发现集权法则对一千多年前石窟开凿者们的潜意识的左右了。

当然从另一方面说,也得佩服古人在造像膜拜方面的聪明与机巧——将势同冰炭的两个极端浑然相柔,压进一龛,障碍了多少人的眼睛,限制了多少人的脑筋。

洛阳龙门石窟,使多少人为之频频地回眸与久久地思索。

然而,千秋百代以来,因为其凭佛而生,借佛而在,很大程度上障碍了人们的眼睛,限制了人们的脑筋。

需要指出的是:站在洛阳龙门,仅仅看到“佛”的人太多太多。奉先寺乃至龙门石窟的“等级”观念至今仍在不知不觉地朝前来参观的每一个人的潜意识里渗透。

这就是任见先生看到的奉先寺,石头奇迹,等级群像,集权标本。

1997-10-17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喜欢0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