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协
一、年度十大科普人物(根据首字笔画排序)
1.甘肃省流动科技馆服务团队(团队成员:杨树奎、张兴中、黄玉辉)
推荐单位: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
团队负责人杨树奎,甘肃科技馆资源管理部部长。团队将优质科学教育资源送达甘肃省14个市州、86个县区。十年来,争取流动科技馆展教资源31套,巡展453站,服务公众1708.9万人次。
2.龙乐豪
推荐单位:中国工程院一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师顾问。弘扬航天精神,传播航天知识,履行社会责任,为航天科普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3.田小川
推荐单位: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首席专家研究员。创作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国防科普活动和高收视率的节目,激励广大青年投身科技报国事业。
4.田艳涛
推荐单位:中国抗癌协会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主任医师。长期致力医学科普工作,围绕老年人等群体开展多项科普活动;主编出版4部科普书籍,获中华医学会科普奖等多项奖励。
5.冯强
推荐单位: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健中心副主任。结合自身科研成果,发表科普文章、开展科普讲座,累计受众逾1.7亿人次。
6.西藏那曲市聂荣县中学科普团队
推荐单位: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
团队负责人才吉,西藏那曲市聂荣县中学校长。学校教师积极投身青少年科技辅导工作,给高原牧区的孩子们种下科技创新的种子,学生多次获奖。
7.李保国科技兴农专家团队(团队成员:郭素萍、齐国辉、张雪梅、贾志华)
推荐单位: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展开全文
郭素萍研究员任队长,组建“李保国科技兴农专家团队”,常年在全国各地义务开展科技志愿培训活动,助力山区增收近2亿元。
8.阿地里·阿不都热合曼
推荐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科普宣传员。长期从事儿童科普文学创作,发表近500篇科普作品;建立塔城市剪报博物馆和塔城西部科普图书馆,供民众免费使用。
9.袁亚湘
推荐单位:国家自然基金委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开展“好玩的数学”等科普讲座,编辑出版《跨越时空的数学家》等科普著作。
10.韩喜球
推荐单位: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我国大洋科考史上的首位女首席科学家,走进学校、媒体、走向国际,分享深海科考成果,传递大洋科考精神。
二、年度十大科普作品(根据首字笔画排序)
1.山川纪行——臧穆野外日记
作品类型:科普图书
推荐单位:中国植物学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由已故著名真菌学家臧穆创作。作品以优美的手绘结合文字的形式,记录了第三极植物、生态、地理、民俗、文化等多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和科考纪实,被誉为“当代科学界的‘徐霞客游记’”。
2.中国历代疆域变化(第十三版速览)
作品类型:科普短视频
推荐单位:共青团中央宣传部
由史图馆创作。作品选取、整编了中国历史上的数万个重大历史事件,绘制成6000多张历史地图,将中国自上古时代至今的近万年浓缩于短短的3分44秒,生动直观地呈现了中国的辉煌历史。全网浏览总量达数10亿次。
3.从1G到5G,中国经历了什么
作品类型:科普短视频
推荐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创作。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国通信技术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领这一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视频发布72小时内全网曝光量突破1亿。
4.古建奇谈——打开古建筑(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科普书系)
作品类型:科普图书
推荐单位:中国建筑学会
由遗介创作。作品从古建筑起源讲起,涵盖六大古建筑类型,五大古建筑趣味结构和构筑物,从历史发展、建筑类型、建筑科技、建筑保护等多个角度系统地阐释古建筑。
5.冬梦飞扬——中国科技馆“科技冬奥”主题展览
作品类型:科普展览
推荐单位:中国科学技术馆
由北京冬奥组委指导,中国科技馆策划推出。展览面积约2000 m²,通过展现冰雪运动和冬奥会的历史与发展等方面,全方位呈现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中的科技、文化与艺术,线上线下累计服务公众超2300万人次。
6.百年韶华 科普为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科普展
作品类型:科普展览
推荐单位: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普研究所和新华网科普事业部承办。展览分为“救国”“兴国”“富国”“强国”四大篇章,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开拓科普事业的百年历程和生动实践,线上线下累计服务公众超2000万人次。
7.医学的温度
作品类型:科普图书
推荐单位:中国科普作家协会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病理生理学家韩启德编著。作品以“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为主题,阐述了对癌症、传染病等的独特见解,重新审视全速发展的现代医学技术及其方向,倡导发扬医学的人本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
8.典籍里的中国工匠
作品类型:科普图书
推荐单位:中国农业历史学会
由詹船海创作。作品通过生动幽默的语言和直观精美的历史图片,对传统典籍中的各种发明和工匠记录进行系统梳理,并还原成一个个鲜活生动、意趣盎然的科普故事,引导读者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9.神奇的嫦娥五号
作品类型:科普影视片
推荐单位: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秘书处
由中科海镁(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作。共12集,每集10分钟,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嫦娥五号从发射到回家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等内容,是中国首部以探月工程为题材的科普作品。全网浏览总量约2.5亿次。
10.勇往直前的我们
作品类型:科普影视片
推荐单位:应急部新闻宣传司
由湖南省消防救援总队、长沙市消防救援支队携手湖南卫视共同打造,共12集,每集约100分钟。该片以全纪实的手法,聚焦长沙三个消防救援站的普通消防员, 完整记录了75天消防员的359次出警故事和消防人生,带动全民关注消防救援安全话题。
三、年度十大科普事件(根据事件时间排序)
事件1.天宫三次开讲科普课,京港澳共话“太空梦”,掀起全民航天科普热潮
2022年,“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活动成功举办。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与青年学生共话“太空梦”。3月23日和10月12日,“天宫课堂”两度开讲, “解锁”新“太空教室”——问天实验舱,天地频繁互动点燃青少年的航天梦想。
事件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实施,进一步明确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2022年1月1日,时隔14年后再度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正式实施。新法从各方面进行了工作部署,建立健全科学技术普及激励机制,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
事件3. 涡流制动、永磁牵引系统等多项自主创新技术相继应用,中国高铁屡创佳绩
2022年4月21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复兴号高速综合检测列车已上线运行。该车采用涡流制动、永磁牵引系统等9项新技术,增强了动车组列车的安全性、效能性、经济性。
事件4.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引发科技界热议
2022年8月20日,2022世界机器人大会开幕式在京举行。本届大会以“共创共享 共商共赢”为主题,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嘉宾分享机器人领域前沿学术成果和发展趋势。
事件5.2022年版标准地图和参考地图发布,全民国家版图意识显著提升
2022年8月29日是第19个全国测绘法宣传日。“国家版图意识进媒体”活动现场发布2022年版标准地图和参考地图,共计646幅。全民国家版图意识显著提升。
事件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
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科普服务创新发展的作用显著提升,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5%。到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5%,为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事件7.2022年全国科普日掀起各地科普热潮
2022年9月15日至21日,202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各地集中开展,广泛开展社会需要、群众喜欢、影响力大、服务面广的系列科普活动。全国科普日活动自2004年举办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18届,累计举办重点科普活动约32.2万场次。
事件8.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明确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2022年10月,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极具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二十大报告专门提出将“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作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途径,以高质量科普服务高质量发展。
事件9.中国6名航天员“太空会师”,开启载人航天的新时代
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6人“胜利会师”,标志着中国开始在太空长期存在,开启载人航天的新时代。
事件10. 新冠病毒感染实行“乙类乙管”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2023年1月8日起实施“乙类乙管”,要围绕“保健康、防重症”,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四、年度科学辟谣榜(排名不分先后)
谣言1.吃素就不会得脂肪肝
错!
长期吃素、营养不良、过度减肥的人,也可能得脂肪肝。脂肪的代谢需要载脂蛋白作为“交通工具”。当蛋白质摄入不足时,体内没有足够的载脂蛋白,肝脏无法向外运输多余的脂肪,这些脂肪堆积在肝脏导致脂肪肝。
谣言2.孩子生病后打针比吃药“好得快”
错!
口服药物多数会经过肝脏的首关消除作用,起效相对比较平缓,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的风险会降低。而注射药物直接进入人体,不良反应风险增加。通常在不适合口服给药的情况下,才会选择注射方式给药。
谣言3.吃了橘子后做抗原或核酸检测会阳性
错!
吃橘子难以影响检测结果。抗原检测时如操作正确,取样部位是鼻腔黏膜,此处也不会接触到食物。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通过扩增新冠病毒的核酸来判定结果,该过程中要经过洗脱、纯化,杂质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微乎其微。
谣言4.土豆发芽,把芽削掉就可以吃
错!
龙葵素有毒,土豆发芽后,其龙葵素含量会大大提高,一次摄入200mg龙葵素,即相当于约30g已经变青或者发芽的土豆,就可以使人中毒,严重还会致命。发芽严重的或无法判断发芽程度的土豆,坚决不要食用。
谣言5.O型血更招蚊子
错!
谣言6.蜂蜜、大蒜能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
错!
网传“杀菌神器”如蜂蜜、大蒜等,并不能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虽然细菌在蜂蜜中会因失水而凋亡,但蜂蜜进入胃部会被稀释,无法达到杀菌效果。大蒜所含的大蒜素虽能抑制细菌生长,但进入人体后会分解,也难以发挥杀菌抑菌功效。
谣言7.感染新冠后要综合用药,这样好得快
错!
这种做法可能带来生命危险。每种药物都有严格的用法用量,擅自服用多种药物,很容易造成重复用药、过量用药,危害人体健康。居家治疗的患者,建议按照卫健委居家治疗指南用药,不要自行联合用药。
谣言8.近视可以通过手术治愈
错!
近视不可逆。近视的原因是眼轴变长。现阶段,包括手术、戴眼镜在内的任何手段,只能矫正视力,而不能使眼轴变短恢复原状,也不能预防高度近视带来的并发症。因此,近视预防更重要。
谣言9.可以靠只吃水果来减肥
错!
只吃水果难以减肥且不健康。要想维持健康,需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素。长期只吃水果会导致身体营养不良,而且部分水果含糖量较高,过量食用体重甚至会增长。
谣言10.家附近有变电站很危险,需要搬家
错!
我国变电站的交流电频率为50Hz,在电磁辐射领域属于极低频率,辐射范围非常小,居民无需担心。同时,变电站有一定的覆盖区域即供电半径,超过供电半径,就无法保证有效供电,因此城市变电站也无法随意远离居民区。
来源: 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